在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解放军诞辰94年的2021年,在春暖花开的四月初,我来到广西兴安县。到兴安一是游灵渠,二是看碑园。说来也巧,灵渠是秦代留下的全国三大名渠(广西灵渠、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之一,而兴安碑园则是现代建存的桂北三大名碑园(兴安、全州、灌阳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之一。
碑园坐落于兴安狮山。占地8万平方米,主要由大型群雕、主碑和纪念馆组成。这里有曾经高扬过革命的灵旗,有辉映着涉渡者的微笑,这里流淌着先烈的热血,对英烈深深地缅怀和哀思……
走进碑园,迎面看到一组气势恢宏、悲壮的雕塑,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红军长征烈士纪念雕塑,艺术地再现了红军烈士的高大形象和中央红军经过广西突破湘江的画面。
群雕之后,陡峭的石阶直通山顶。拾级而上,雄伟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碑挺立山上。高碑上镌刻着毛主席那气势磅礴、慷慨纵横的诗词和红军抢渡湘江那激烈壮观的画面。高碑底座上镌刻着聂荣臻的手书“纪念突破湘江”。雕塑整体为灰白色花岗岩,长46米,高11米。由湘江战役血与火、生与死、存与亡和红军送别、长征、渡江、永生等4个巨大头像和5组浮雕组成,为全国纪念园之最。34米高的主碑屹立于狮山之巅,上边有三枝枪组成的塔,这个直指苍穹,给人以力量、以信念巍峨壮观的塔,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雄鹰绕其翻飞,有白云居空瞭望,有瞻仰者垂首默立……
碑园之中的湘江战役纪念馆酷似红军的八角帽,它是兴安的标志性建筑。馆里存放着许多有关文物和图片。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12个大字,据说是周恩来以中革军委名义发给全军电文的一句话。 一方面说明在敌强环伺、重兵突围的情况下,红军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红军指战员破釜沉舟、与敌决战的英勇精神。随着馆内工作人员的娓娓道来,我仿佛走进了崎岖蜿蜒,走进了87年前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
那是1934年一个寒冷的季节,国民党在险要的湘江上构筑了四道封锁线,幻想把红军一举全歼。红军以8万兵力抵抗30万敌军,战争空前激烈,红军生死攸关,军旅如火,鼓角似钧。红军战士为了保护中央纵队过江,同敌人展开浴血奋战。桥梁在坍塌,房屋在燃烧,湘江在呜咽,大地在颤栗,8万多人只剩下3万人。这都是德国顾问李德和王明瞎指挥啊!红三军团四师十团,硬是抵住了敌人的一师一团。团长沈述清牺牲了,接替他的师参谋长杜仲美几小时后也阵亡了。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腹部受重伤被俘,敌人用担架抬着他押往长沙。他誓死不投降,并用手扯断了自己的肠子,为这片苦难的土地献出了最后一滴血。
湘江北去,流水情深。瞻仰者随便抓一把土,就是一个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血泪故事:包时春,一个18岁的青年,在脚山铺战役中,偷袭敌人大炮,被敌人击倒滚落山沟。脚被摔断,待他苏醒过来时,即将耗尽的生命又燃烧起来。“炸掉它!”短短的300米,他从晚上9点一直爬到凌晨3点。最终将手榴弹和身体塞在大炮下。随着一声巨响,黎明前的黑暗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漫漫雄关,也照亮了千山万水……
在桂北有这样一句俗语: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鱼”。原南京炮兵政委、红军诗人陈靖写诗说:“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尸体遍江底”。仗打到这个程度,怎不惊天地,泣鬼神!湘江战役不仅是红军长征途中规模最大,鏖战最烈,伤亡最重,场面最惨的战斗,而且是人民军队90来年的战争史上,乃至在现代世界战争史上,其残酷性、惨烈性也是屈指可数。
风卷黄昏,残阳如血。红军以高昂的代价渡过了湘江,有13位团以上干部永远地与湘江为伴。那曾经是滚滚波浪的红旗,却已流成了湘江中那粘稠殷红的液体。有人说一部长征历史,就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壮歌;一条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就是一条浸透热血的红飘带。歌曲中最悲壮的一节,飘带上最灿烂的一段,那就是湘江啊!
奋斗百年史,启航继后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鼓舞、鞭策着每一代人:从杨靖宇、黄继光、董存瑞,到雷锋、王杰、焦裕禄;从钱学森、王进喜,袁隆平,到钟南山、李兰娟、黄文秀。
据说1984年,老作家魏巍到桂北湘江畔走了一圈,回北京后和聂荣臻向国务院建议修建红军长征时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以此抚慰烈士英魂和教育革命后代。因此该纪念园建于1993年,1996年对外开放。小型园林与大型雕塑合理配置,集瞻仰性与游览性于一体,具有憾人心魄的感染力。
有幸的是,在我走后的半个月——4月 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西全州参观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可见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往情深。兴安离全州60余公里,两地纪念馆内容大同小异,我愈加感到此次参观不屈此行。
作者简介:任凤翔,现年74岁。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县人。
(责任编辑:曼 娘)
点击量: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