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网站:
校园散文

王若涵[天 津]:多尔的海




多尔仍记得小时候的那个音乐梦。为了这个梦,多尔不惜离开那个世代居住的村庄。于是,当教堂的钟声敲满二十四下,当秋的助手撒下名为霜的名片,当笼罩村庄的乌云终于散尽时,多尔便离开了这个名为马里尔德的小镇。

他踏过由火车和轮船的鸣笛声组成的大草原,跨过山中动物啼鸣所构成的大海以及名为喧闹的暗礁三角地,跨过了大半个地球,终于来到了格雷灵和安维克交界处的那所大宅子。宅子的屋顶上有一只精雕细琢的风向标,却没有像寻常人家一样刻成公鸡,而是一个有着长尾巴的动物,大约是一只猫;英伦风格的圆锥状屋顶在宅子各处点缀着,婉如数把直触蓝天的剑;哥特式的菱形窗户要比正方形窗户大上好几圈,使得整个宅子沐浴着阳光;大门精致的雕花略有些生锈,但却明显已经被自然收复了:上面挂满爬山虎、牵牛花和各种不知名的花草。这便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音乐家——卡尔巴赫的家。多尔刚要叩响门铃,却又顿住。

他望了望窗中的自己。

蓄了满脸的胡须肆意侵略着昔日英俊的面庞,仿佛在控告他的邋遢长至腰间的头发凌乱纠缠,恰似雨林中的藤蔓,没有开始,也没有尽头;破烂的衣物、磨损的圆头皮鞋以及失去光泽的腰带扣无一不彰显着他那落魄而穷困潦倒的流浪汉身份。他本想拜卡尔巴赫为师——按照常人的思维方式,他是毫无机会了。

正当他要放弃时,大门忽然开了。卡尔巴赫推开了自己家的大门,同时,也推开了多尔心中那扇通往那个宝座——琴凳的那扇门。好吧,好吧,恐怕多尔此生再也不会忘记音乐家对他说的那句:“我亲爱的朋友,早上好!进来坐坐吧!”

清晨的日光透过长达2千英寸的菱形窗户,洒在铺着红毯的地面上。客厅中,几只百无聊赖的猫咪躺在沙发上,时不时打个哈欠。整幢宅子充斥着慵懒的气息,可坐在扶手椅的多尔却毫无倦意。这位马里尔德的使者跨过千山万水,远离家乡却只为求学。使者的无畏终于感动了之前一直给他使绊子的上帝。当一杯醇香的拿铁凑到多尔嘴边时,一滴融入了乡愁与激动的泪水跳进多尔的眼里,跳到多尔的脸上,又跳入咖啡中。拿铁上的奶花儿也欣然接受了这个顽皮的新人,将它吸入了口中,成为了奶花儿的一员。

拜师这事儿进行得异常顺利,多尔从没见过这么爽快的人。当使者向音乐家提出这一令人震惊的请求时,我们伟大的卡尔巴赫却高兴接受。多尔原本还在担心这件事的成功与否,毕竟有哪个音乐家会接受这么一个流浪汉的请求?然而,卡尔巴赫就是这样的人。

这个清晨,阳光照在那杯拿铁上,照在客厅中畅谈着的两人身上,照在多尔内心的那片海上,为这壮观的景物套上一轮光晕。

眨眼之间,时光飞逝,距离多尔拜师的那个清晨,已有四五年之久。在这几年中,卡尔巴赫深深体会到了多尔的天赋以及他心中的那个奋斗着,拼搏着的心。现在有句话叫:“年轻就是燃烧生命,燃烧自己的青春。”多尔现在也确实做到了。五年来,他拼命练习,练习后获奖,获奖后再练习,如此往复。他在音乐这条路上,真可谓是越走越远了。

这天下午,多尔在音乐厅后台踱步。自从数天前他收到了世界级比赛的通告函起,多尔就再也忍不住内心的紧张了。曾经锤炼了数次的强大内心,如今又一朝被打回原形。他的心就此再没有平静过,而这举动早已不同于他昔日的风平浪静。

傍晚六点整,终于轮到多尔上台了。他的心仍是忐忑不安着,犹如一只受惊的雄狮,表面上镇定自若,心中却早已有了十五个水桶上下打水。

一曲终了,评委对视。良久,多尔终于看到了那个红红的叉。窗外的天空黑沉沉的,仿佛也在为多尔哀悼心中的惊恐。

也许是感到了多尔的悲哀吧,钢琴上的那盏属于多尔的拿铁忽然翻倒了。醇香的液体滴到了黑鹅绒的地毯上,宛如一直悲泣的婉歌。

那是多尔上台前,卡尔巴赫给的拿铁。

屋外的瓢泼大雨还在下着。卡尔巴赫在胸口不断地画着十字,默默地为多示祈祷。那时还没有电视,收音机也并未录入音乐比赛的内容。卡尔巴赫听不到也看不到多尔比赛时的状况。正当他想到窗口张望多尔的踪迹时,雕花儿的大门忽然弹开了。卡尔巴赫从覆盖皮革的沙发上蹦起来,看到沮丧的落选者并未惊讶——失败总会有的,不是吗?

多尔看到亦师亦友的卡尔巴赫走过来,便小声嘟囔:“对不起,让你失望了。”刚要转身离开,却被卡尔巴赫那双充满力气的双手抓住肩膀,牢牢地按在了沙发上。我的朋友,你没让我失望。相反,我对你充满信心。你现在这样,是对自己失望了。

多尔抬头看了看卡尔巴赫,发现后者正用充满智慧的瞳眸盯着他。多尔并不明白卡尔巴赫的话,只是觉得这位相处数年的旧友,所说的一定是意义非凡了。在音乐家的感染之中,多尔的眼里也不再乌云密布,而是由阴转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多尔的第二轮比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十年功多尔是做到了,而这一分钟,也在十年功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明朗。试问谁会厌倦这样的来之不易呢?

话说这人生总是一波三折的。第一折拜师和第二折失败,多尔是熬过去了。那第三折呢?当然是要有的了。

几十年过去啦,曾经那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便是早已离开了,然而年龄虽大了,多尔的梦可是始终存在的。可惜,随着年纪的增长,多尔的听力日渐下降,很快到了失聪的地步。

换做常人也许早就放弃了吧,可多尔就是这么一个永不言弃的人。他虽然听不到钢琴的轰鸣,但却在心中不断流淌着对于音符的向往。而身为多尔朋友的卡尔巴赫,也在坚持——坚持每天早晨不顾妻子的劝阻,绕过杂乱的音符,执意越过一切嘈杂的琴声,帮助多尔练习弹琴。琴上,有一杯永远热着的拿铁。

多尔的琴声很好听。那是因为,是从他心中流淌出来的海。

只见一个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不断降临,两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坐在琴凳上。暮色之中,永远有那么一架钢琴,在人烟稀少的地区的一所大宅子里,不眠不休地跳动着。但无论何时,只要有两位老人和一架钢琴,都有一杯永远热着的拿铁以及一片只属于二人的海,希望与梦想的海。

这天的多尔依旧在海上游荡着,这片海,是从他手中弹出来的。

蔚蓝的大海之上,有一艘帆船,上面有两位老人以及一阵永不停歇的音乐声。

这片海是属于多尔的,但多尔知道,这片海属于那两个人——充满信心追逐梦想的两个少年,一个叫多尔,一个叫卡尔巴赫。



作者简介:王若涵,出生于2008年,现就读于天津市新华中学和苑学校,爱好阅读、写作。

责任编辑:刁江波

二审编辑:孙  红

终审编辑:王  如




点击量: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