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缅怀我的姥姥
邢 妍
在我18个月的时候,就被母亲寄养到姥姥家生活,姥姥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尊的。在记忆中,姥姥虽然普普通通,但对人宽容诚恳、遇事淡定从容、更能倾囊相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姥姥家来了一些不速之客,是山东老家来的,说是要拍一部电视剧,找姥姥了解一些当时的革命情况。人走后,我就追着问姥姥,您怎么知道革命年代的事情?从那天起,我才知道,姥姥原来是一名地下党员,已经与组织失去联系多年了……
姥姥姓张,名淑珍,1921年10月出生在北京,与姥爷相识于北京。1944年,俩人回山东老家结婚,因青岛到北京的火车道被日本人破坏,便留在老家务农了。虽然来自北京,姥姥却能跟村里人打成一片,大家有啥事儿都愿意和她说说,让她拿个主意。不知不觉,姥姥受到村里500多户人家的拥护,后经赵家村村委会推选成为妇女队长。
抗日时期,每年5月,孙家夼村的麦子熟了。为了不让日本鬼子抢走,姥姥白天去赵家村北门站岗,一有情况便和同志们组织老百姓把麦子藏起来。为了给前线送补给,她一边组织妇女推碾子拉磨赶粮食,做布鞋,一边抽空骑着村委会的自行车给组织送密信,她也是村里唯一一位敢骑自行车的女人。尽管革命工作紧张,她也没有放松对一家老小的照顾,全家上下没有人对她有怨言。我的三姥爷有一次来我家,一提起姥姥,就说“我这二嫂呀,吃得苦太多,太能承担了,可是没少出大力气。”
抗日后期,在姥姥的影响下,姥爷参加了民兵连。一次,姥爷跟着当时的海阳县十三总队走了三天三夜,把伤员送到当时的掖县。在回来的路上,他们遭遇了鬼子,一个炮弹把他们给冲散了,这些人跑得满山都是,相互寻找了好几个小时。姥姥心中的焦急无以言表,只能站在村头等姥爷回来,但还不敢和公婆说姥爷的去向……
1946年姥姥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鉴于姥姥对组织的贡献,大部队南下时,组织说姥姥可以跟着南下。虽然她是女同志中的第一人选,但姥姥选择留在后方,她推荐了共同革命的同志跟随南下,后来这位同志担任了贵阳市副市长。
全国解放后,姥姥的身份已经解密。虽然,她身上有了光环,但她却依然安于做好家务,把一家老小侍候得服服帖帖,同时协调好与公婆、妯娌、小姑等各种人的关系。
1959年,姥爷闯关东来到东北,1963年,姥姥带着两个孩子也投奔姥爷而来,在一个小林场安家落户。从此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将自己淹没在人群里……
在姥姥身边生活的日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姥姥对我很严格,一年暑假我写小楷到最后一页时,本子被橡皮擦破一个小洞,姥爷说:“把这一张撕下来吧,其他的明天交上去就可以。”姥姥却坚持让我重写。这件事儿,我当时不理解,我却练就了工整书写的好习惯。
姥姥爱蒸馒头,每次馒头出锅,她都让家里人吃新的,自己吃剩饭。姥姥从来不家长里短,谁家有事她会尽力去帮,谁家吵闹她会尽力去劝,但是平时就是生产队、田间地头、还有家。岁数大了更是足不出户。没事儿的时候给我们讲讲北京和老家的事儿。
有一次老家来信,要对姥姥这批人落实政策,姥姥婉言谢绝。
姥姥去世的时候,全村子的人都出来送行,人们痛哭流涕、十分悲痛,但谁也不曾了解这位慈祥的老人,曾经还是一名地下党员,她的身上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姥姥就这样低低矮矮地度过了后半生,安安静静地离开了我们,没有留下一句话。
那些年我一直遗憾,现在我才明白:“我心光明,何须留言!”她的上半辈子为了革命兢兢业业,她的下半辈子为了持家勤勤恳恳!她无怨无悔的一生就是最好的遗言!
作者简介:
邢妍,女,笔名雪竹。大庆市儿童文学协会理事,供职于让胡路区委党校。
点击量:4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