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网站:
文艺评论

王林:风雪与童年——评《尼克代表我》



“风雪”是常新港小说的常见意象。它首先是自然性的。在《在雪谷里》《白桦林不说话》《十五岁那年冬天的历史》等短篇小说中,风雪是作为北方极寒之地的天气而存在的。《尼克代表我》这部长篇小说中,开篇的背景即放在寒冷冬季的冰河上。

风雪也是文学性的。由风雪之冷,联想到常新港小说的底色是冷峻的、粗粝的。从乡村题材到城市题材,从现实题材到幻想题材,从短篇到长篇,从《独船》到《尼克代表我》,常新港小说的冷峻笔调从未改变过。《尼克代表我》中的“冷”,来自大人和孩子世界的隔膜甚至隔绝——孩子吴小小患了“选择性失聪”,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听觉方式。而更让人心痛的是,吴小小只有9岁,小学三年级,远不到常见的青春叛逆期,但已经很难和大人交流,而把所有的情感投射到一只会说话的狗身上。

但常新港小说的“冷”,又不是契诃夫或鲁迅小说中的“阴冷”,不是人生绝望的冷。《尼克代表我》中,即使孩子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作者还是安排了田爷爷、医生程奶奶等这样一些懂得孩子的角色,还有铁杆同学宇航,他们一起拆除吴小小的“心防”,小小的“耳朵里流出了冰水”。作者面对的是教育困境和亲子难题,这种“冷”是冷静的冷。

我不确定常新港老师一开始创作就是为孩子写作,但“童年”一直是常新港小说的重要内容。早期的短篇小说中,常新港笔下的少年形象是憨直、倔强、自尊而敏感的。他们来自北大荒的苍茫夜色中,生活重担让他们不苟言笑。他们有生存压力,但仍会在艰难生活中迸发出人性光辉。在常新港长篇小说中,童年转移到城市,没有了生活压力,可是另外的困境出现了。《我想长成一棵葱》中主人公承载着家族希望的压力,《尼克代表我》中的主人公类似,但更多是亲子沟通的压力。相比较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乡村“童年”,城市“童年”不再具有蛮性和力量,更多是那些听话懂事又郁郁寡欢的孩子。

我想强调的是常新港小说一以贯之的儿童文学的批判精神。这一点我以为对当前儿童文学是重要的,但又是稀缺的。常新港小说的批判精神,来自他的童年经验,来自他对成人世界的观察,来自他对世界的怀疑。童年的理想人格是什么?怎样的社会是适合孩子成长的社会?教育的困境和希望在何处?这些都是常新港小说的坚实内核,或者是作者的哲学思考。不把快乐粉饰成童年的唯一色彩,处处都是怀疑和思考,这是常新港小说“耐读”的原因。《尼克代表我》中,作者对文中“父母”的批评是犀利且夸张的,但呈现两代人矛盾却又是复杂且谨慎的。

最近阅读的其他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总的感觉是作者很聪明,作品很巧妙,但一团和气,非常周到,挑不出大的毛病但又印象不深刻。在这我想说的是,要重提“冒犯之美”,突破之美,不能只顾稳妥,左右权衡甚至自我设限。

语言的力度,精神的深度,思考的强度,这是我读《尼克代表我》和常新港其他小说的感受。

本文为王林老师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举办的“常新港小说新作《尼克代表我》研讨会”上的发言,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18年6月27日19版

常新港

黑龙江作协副主席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

《尼克代表我》

作者:常新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ISBN:978-7-5016-1347-2

定价:26元

适读年龄:8岁以上

这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常新港最新长篇小说作品。它用犀利、精准的笔触,以隐喻的手法直面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难题,成长的种种情形被浓缩凝练,比如“不懂事”的孩子和望子成龙的父母,比如“听话”的孩子和渴望与众不同的大人,比如家长和老师的联合阵线对孩子的围追堵截,比如孩子对充满疑惑和烦恼的成长现实的矛盾和对抗等。小说以关切的广角,使得曾被书写、凝视过的儿童群体在当下面临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深入、更写实的表达机缘。作者作为作家和父亲双重身份而带有的机敏的现实觉知与深邃的成长疼惜,遍布作品的字里行间,是一部非常适合亲子阅读,能够引发孩子和家长强烈共鸣的优秀作品。



点击量: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