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儿:
你好!
记得几年前我收到了你的诗集《画一个你喜欢的我》,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菱儿写诗了!”这一感叹是我对写诗的年轻人表达了我的赞赏。记得我随便翻开一页,读到一首诗《设若是鱼》:
设若是鱼,
会困在鱼缸。
设若是鼠,
会堵在鼠洞。
还是做猫好,
天天都是好日子。
想闲,就闲成一朵云,
想美,就美成一朵花。
笑看夜深夜浅,
不管几度潮汐。
在这本诗集里,这首诗也许并不是你最好的,但我喜欢。我喜欢你写这首诗的好心情:自由,放松,是顺口唱岀来的。我想,如果每天都有这种好心情(写猫,也是写自己),多好!我仿佛看到了你是在微笑着写作。
后来你告诉我,这并不是你的第一本诗集。我这才想起,你已经出版了几本小说和童话。但是,你还在坚持写诗。这又使我明确地想到,许多作者是从写诗开始文学创作的,虽然他们以后不一定再坚持写诗,即使还在写诗,也不一定标出“诗人”的头衔。但是,我自认为从写诗开始文学创作的大有人在,甚至可能是一种文学创作的自然规律。尝试写诗,心中有诗,对于以后的创作,无论是写小说,写童话,写散文都是一个好兆头。所以我格外关注你送我的这一本诗集。
此后,我经常翻阅你的诗。我开始思考如下几个问题:诗是文学起源的一种形式,诗离得文学爱好者、离得文学习作者最近。写诗最便于直抒胸臆。诗歌常常被认为是文学艺术的精髓,因为它要求高度的凝练和精确。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和意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获得无限的联想空间。写诗使习作者感受到更多的愉悦。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强烈的节奏感,能够迅速传达情感和思想,符合人类抒发情感的需求。特别是诗歌的格律、韵律等形式要求,也使得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因此,当我阅读你的诗集时,我思考的更多的是诗歌在你的整体创作中影响着你的情感体验、技巧训练以及精神状态。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从写诗开始文学创作确实是一种常见且自然的现象。明确这一自然现象,就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自觉的意识,诗的技巧,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和乐趣,而这正是我们写作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自我要求。写诗、读诗体会诗意的情调,作为一种生活体验和精神状态是多么重要啊!你的一本诗集的出版,启发了我的思考,我们可以在文学创作中不断深入探讨。
祝愿多写诗。
金波
2024年6月1日
菱儿:
我思考了几天,决定谈谈写诗要有自觉的意识。我这里所说的“自觉意识”,是指自觉地重视诗的形式美。
诗要讲究形式,这是诗的重要特征。读一首诗首先感受到的,产生另一种趣味的可能是诗的形式。诗的形式带来的印象可以像音乐那样直达内心。读一首诗,不一定能立即理解诗的内容,但可以立即感受到诗的表现形式。对于诗的形式名家多有论述,鲁迅说:“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岀来。”说到这里,我想起你的祖父公木先生曾经谈起过重视“歌诗”的传统。现在的诗虽然不一定都和音乐结合,但诗的音乐性,谱曲可歌,无曲可诵,这对于儿童诗来说,是格外重要的。我们得承认,儿童诗在一定程度上当然是受“成人诗”影响的。但是,儿童诗创作也要重视自己的特点,这就是“离散文远些”(朱自清语)。说起诗的语言和节奏,朱自清说过这样的话:“诗行多长短不齐,有时长到二十几个字,又多不押韵,这就很近乎散文了。”所以他提出“距散文远些”。
谈到诗的艺术特征,除了内在的抒情特质,外在的形式感也很重要。我们写了一百年的“白话诗”“自由诗”,却一直在探索着新诗的形式美,试验着格律诗的写作。大家都意识到了诗要讲究形式的。我记得著名作家孙犁就说过“诗歌没有新鲜有力的形式、语言,是不能感人的。”我特别注意到他说的“新鲜有力”这就是说诗的语言要简洁,明快,流畅,朗朗上口;还要注意形式的鲜明,特点突出,让人一读就记住,印象深刻。诗的形式,特别是儿童诗,虽然不一定要创建格律诗,但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还是必要的。对于幼儿和低年级的小学生,我是提倡写押韵的诗的。可惜现在押韵的诗太少了。儿童诗一定要有音韵的表达。对于作者而言,押韵是基本功。你可以写不押韵的诗,但不能不会押韵。况且儿歌作为幼儿文学重要的样式,押韵是必须的技巧和形式特征。
说到押韵,不能全看作是束缚,有时可能是一种声音的启迪,可以激活我们的思路,创造新的意象。我就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写不下去了,押韵的声音让我想起许多新的词汇和内容。所以押韵有时会是声音的向导,丰富了你要表现的内容。我记得汪曾祺先生有篇文章《用韵文想》,他写道:“用韵文来想。想的语言就是写的语言。想好了,写下来就得了。这样才能获得创作心理上的自由,也才会得到创作的快乐。”这是创作上的真实感受,我们写诗的人不妨试试。
这次读你的这部诗稿,最让我高兴的是你带着自觉的意识开始注意诗的形式,具体地说,就是注意了节调,把分行分节与节奏结合,把语句表达与声音气息结合,使得每一首诗都听得岀来是在声音的流动中,体现了一种声音的形式的美感。带着这种形式上的美感和追求,写岀来的诗才是有丰富的意蕴,有美听的效果,从而建立儿童诗的诗学价值。
期待着你的诗越写越好。
金波
2024年9月25日
菱儿:
这几天我在读你的这本《一起读童诗·张菱儿的诗》。有的诗我会以朗诵的方式阅读。用朗诵的声音展示一首诗,感觉是不一样的。默读也好,朗诵也好,我对你的诗渐渐地有了一些较为鲜明的印象:你写儿童诗不仅仅是为孩子写的,也是为自己写的。把自己和儿童融为一体,创作就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你的这些诗,不仅唤醒了自己的童年,也唤醒了其他人的童年。写出老少皆宜的作品,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你写这些诗的时候,全身心进入了一种境界:你在不断地发现童年。对于童年的认识和思考是无止境的。这种境界直接关系到创作的精神状态。
读这些诗,我注意到了你在不断地修改,精益求精。通过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深知,创作是艰辛的,同时也是愉悦的,会感受到更多的自由自在。
你坚持写诗,这是你自由的选择。可贵的是你在生活的感受中,在创作的选择中,都能以诗为伴。以诗意感受生活,把生活融于诗中,让内心平和、安宁而丰盈,这更是一种自在的精神状态。
要为孩子们多写诗,不断地探索儿童诗内容的丰富性和新巧的技法。让我们的儿童诗有更独特的表现力,更多独立的尊严和审美的价值。
我们一起努力。
金波
2025年2月28日
金波与张菱儿合影
作者简介:
金波,1935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冀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代表作有《乌丢丢的奇遇》《追踪小绿人》《白城堡》《蓝雪花》等。作品获中国作家协会二、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二届幼儿图书奖,第二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大奖,第四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1992年被推荐为国际安徒生奖候选人。
责任编辑:曼 娘
二审编辑:王 芳
终审编辑:王 如
点击量: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