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孙 燕[黑龙江]:在王芳生态文学里遇见生命的温度
说起森林,大家都不陌生。擎天遮目的树木透着满眼的绿意,释放着氧气养目养心。百鸟清脆悦耳的欢唱,花儿张开笑脸摇曳着的舞姿,光是想想,心就醉了。可你听说过“爸爸的森林”吗?这片藏在文字里的森林,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又与寻常所见的森林有何不同?
今天,让我们循着王芳细腻的笔触,走进她用文字构筑的生态世界,从《爸爸的森林》出发,读懂她笔下关于自然、生命与守护的深情。
拿到《爸爸的森林》时,满心期待随着书页翻动蔓延。我跟着小主人公雨濛的脚步,从北京的暑假补习班逃离,奔向东北小城中“爸爸的森林”。之前,妈妈口中的森林,满是“大得能咬死人的蚊子”、“黏得能粘掉鞋底的泥土”、“爬到碗里的虫子”,这让雨濛满心打怵。可是,当她真正踏入这片土地,一望无垠的绿色植被、品种各异的树木、绚烂盛放的花海,还有绿色氧吧般清新的空气,瞬间将“恶劣”的印象击碎,这是一个让人一眼沦陷、满是生命力的自然之境。
在森林小木屋里,雨濛的生活被自然的美好与温暖填满:吃着绿色纯天然的蔬菜,有可爱的小伙伴果果相伴,能“听见”小蘑菇被践踏时的哭泣,能见证人们对折腿小狐狸的营救,更能触摸到爸爸为守护森林而长在手上的厚厚老茧。当然,这片森林也藏着令人心碎的瞬间,雨濛亲历了白鹳一家的逝去:一位摄影师为了拍摄,意外导致了白鹳的死亡,即便摄影师满心自责,却再也换不回鲜活的生命。读到此处,泪水总会不受控制地流淌,而王芳也借着这个故事,以犀利却温柔的笔触发出警示:若为了自我需求而忽视对万物生灵的呵护,即便是再深沉的“爱”,也终将沦为自私。
在森林的悲欢离合中,雨濛悄然成长了。因为,她终于懂得了,爸爸在她童年里“缺席”的时光,都给了这片森林。曾经的委屈与抱怨,也在理解的瞬间烟消云散。她写信告诉妈妈和妹妹,爸爸牺牲与家人相伴的时光,是在用青春和热血守护森林,守护所有人的“心灵家园”——这一份守护,就是将对家人的“小爱”,默默融入对自然的“大爱”。
故事的最后,爸爸在森林里打造了原生态体验营地,让孩子们在这儿玩捉迷藏、猜谜语、开展口语作文比赛,仿佛走进了真实的童话世界,也让更多人触摸到了自然的温度。
合上《爸爸的森林》,心却仿佛永远留在了那片绿意里。这部作品,只是王芳生态文学创作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来,她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家乡的生态与自然上,以笔为犁,在文字里耕耘出一片片“心灵家园”。她的创作扎根林甸,从以育芦场湿地护鸟为主题的《四季离歌》,到以狐狸芯湿地为背景、曾经火爆一时的《小飞龙》;从充满神秘色彩的《神秘的雪鸮女王》,到描绘美好愿景的《造梦小镇》,再到新近完成的《童话村》。《小飞龙》是王芳文学创作转型后的首部儿童小说,却引得无数孩子追崇,火遍了大江南北。她每一部作品,都在书写林甸的自然资源、湿地风光、草原温泉,将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态的关注,深深镌刻在字里行间。也正因为如此,林甸这个藏着湿地与自然之美的地方,不仅被更多人所知晓,更走进了中央电视台,让更多人看见生态守护的力量。
《爸爸的森林》是王芳生态文学创作的一次突破,她的目光从林甸延伸至大庆,思想的深度与高度在故事里愈发清晰。正如她另一部生态儿童小说《跟着大象去旅行》,同样以自然生灵为核心,用故事传递“万物共生”的理念。在王芳的笔下,生态从不只是“保护环境”的口号,而是对每一只鸟、每一棵树、每一片湿地的珍视,是对生命平等的敬畏,是将个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共情。王芳曾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片森林,有为家园而守护的,有为动物而守护的,也有为文字而守护的。无论你以怎样的方式来守护,都要对这份守护尽责尽力,付出全部的精力和爱。”
这份“爱”,正是她所有作品的灵魂。
在这个碎片化信息充斥的时代,放下手机,读一本像《爸爸的森林》这样的好书,已然成为一种“奢侈的幸福”。如今,当我们真正走进王芳笔下的生态世界,就会发现这里才是真正的“养心圣地”,它让孩子们懂得自然的珍贵,让成人重拾对生命的敬畏,甚至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这便是王芳生态文学的力量,也是她作为作家,给予读者最丰厚的礼物。
愿更多人能翻开王芳的作品,在《爸爸的森林》里遇见绿意,在《跟着大象去旅行》中感受迁徙的勇气,在《四季离歌》里聆听湿地的私语,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学会用爱与责任,守护我们共同的自然。
作者简介:
孙燕,笔名一朵。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大庆市儿童文学协会理事,哈尔滨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天津日报》《大庆晚报》《大庆油田报》及网络平台。曾获“林甸杯”儿童文学大赛优秀奖和三等奖。
点击量: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