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网站:
文艺评论

新的时代语境下的儿童文学研究 ——兼评谭旭东《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



陆三强 白海瑞


[摘 要]《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60年的创作与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剖析,对其发展轨迹中呈现出来的不同分期、代际、代表作家、创作取向及艺术特点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理性的透视,丰富饱满地呈现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生动图景。该书也审视、重估了儿童文学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阅读的实际,尖锐地指出这些问题,并能够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


[关键词]新的时代语境;儿童文学;研究


《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一书出版之后得到广泛响应和好评,作为编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不否认这种忐忑,这期间的纠结和辛劳虽不足道,此刻却仍像捧着一份认真准备、作答后等待评分的试卷,心里揣了十足的期待。


稿子看过很多遍,内容和形式都基本呈现着原来预想中的样子,不掩饰这种盛赞之下的自豪、欣喜和成就感,可是,这本书给我们的收获绝不仅仅是一本可以写到工作总结里的精美的得到普遍认可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成果,而是一个少儿图书出版者的实践反思和理论觉醒。


新世纪,儿童文学迎来快速发展,电子媒介却也来势汹汹,儿童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文学出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可是理论研究却还多止步于以不同角度和形式的写史或者市场性、新闻性的书评。新的时代语境下,倘若我们的儿童文学研究还停留在一提到儿童文学理论,就谈如何看待儿童,谈“儿童观”,谈儿童文学的本质,甚至动辄追溯到“五四”时期,那么儿童文学理论的僵化、萎缩,与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的背离将愈演愈烈。新时期的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将如何进行,正是我们当初策划“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书系”的目的和诉求,作为开篇之作,《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似乎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范式。


一、资料的占有:全面梳理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资料的占有程度对于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中所呈现出来的史料的全面和详尽令人咋舌,这恐怕也与作者本人就是儿童文学作家有关,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有着天然的贴近和熟悉。该书首先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60年的创作与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剖析,对其发展轨迹中呈现出来的不同分期、代际、代表作家、创作取向及艺术特点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理性的透视,丰富饱满地呈现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生动图景。


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对儿童文学发展史的呈现并不少见,亦有按文体、地域等更加细分的角度进行的儿童文学史的书写,而谭旭东在呈现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时,采取了一种更宏阔的角度,他放弃了史论和对具体史料的细读,而把重心放在儿童文学发展的时代色彩上,并且能够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两个层面充分考虑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复杂的动力机制和文化因素,因此在对整个儿童文学发展轨迹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同时,能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规律和特点做出准确的把握,并以此归纳出新世纪儿童文学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提出新时期儿童文学发展格局和艺术追求的位移一说。作者在述说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的外在形式下,其实更多地是在剖析其发展内在规律,这里面,有着一种学院派的自觉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对这种理论构建过程形成重要支撑的,正是作者可以对跨学科研究自如运用的理论知识的积淀以及诸多准确、充分的数据。


二、广阔的视野:在一种多元关系中审视儿童文学

韩寒在《这里会长出一朵花》里写到对女儿小野的教育,文中通过益虫和害虫、好和坏两种价值评判的对立,突出展现出两代人对于孩子教育的观念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多年来,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让作家们对于好人有好报、坏人被惩罚的故事写了又写,连昆虫、动物都有着明确的“益”和“害”的区分,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长久以来主导着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使其进入一个逐渐封闭和僵化的圈子。如何在思想上突破单一的主体的局限,将目光转向主体间的关系范畴,并在这种关系中审视、重估儿童文学的发展,谭旭东做出了富有创造性和时代意义的尝试。


在他看来,“过去,我们习惯于对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一般性的观察与评述,过分强调了作家的创作和文本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却忽视了儿童文学是一个‘互动场域’”。因此,他对儿童文学观照的视角和态度首先基于一个“系统工程”,他将其置于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中来审视,置于历史的文化的视域中来考察,置于电子媒介影响下新的时代语境中来重估,置于“创作、出版、营销、传播、阅读和接受”的链条上来分析研究,从而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丰富的儿童文学发展的生态全貌。


他还根据布迪厄“文学场”的概念,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与之共存并相互影响的阅读场域的概念,提出“日益倾斜的阅读场”一说。儿童文学生发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结构会组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文学会随着外部场域的变化而发生内部的重组。从这一理论角度出发,他分析了“阅读场”和“文学场”及“出版走势”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当下阅读环境的变化及其呈现的新特点将儿童文学的阅读纳入艺术活动的环节之中整体观照,分析了出版对阅读层次的影响和导向,提出构建和谐良好的童年环境的观点,并提出很多具体的意见。


“儿童文学是一个动态的文化场域,它的意义的生成和价值的确认是离不开社会历史、社会文化的制约、规范和调适的”,而这种突破本质主义的思维和单纯的审美评介,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两极之间寻找空间来研究儿童文学的做法,使得儿童文学的研究从单一的审美批评走向广阔的文化诗学视域,并得以在一种更多元的对话关系中实现理论体系和学术方法的自我建构。


三、科学的方法论:在时代的语境下关注儿童文学

“一个人所谓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足以支撑一辈子的学术理想,在认真研读中外文学创作与理论原典的基础上,走出书斋,多实践多借鉴,是一个人创作与理论成长与成熟的必然之路。”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除了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走出象牙塔,结合实践和实际。而当下的现实和实际就是:“传播媒介和信息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改变了作家的主体精神和其创作的艺术尺度。”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出版同质化、作品对可读性和娱乐性的市场导向的追逐、精神内涵的缺失等。


在这本书里,作者能够紧密地结合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阅读的实际,尖锐地指出这些问题,并能够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也让我们思考了当下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该如何做的问题。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不同于成人文学,它拥有自身的研究范畴和自己特有的研究范式,实践性更强,与出版、创作、发行、阅读等方面的结合也更强。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如何能很好地与时代结合、与创作、出版实际结合、与阅读环境的变化结合,这本书无疑给出了很好的思路和方向,这也是这本书在出版后能够引起多方面肯定的原因所在。


理论的研究不仅需要一定学术素养的积累和研究数据的全面,还需要其对研究对象的生态的整体关注和及时跟进,需要问题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其发展,才不至于裹足不前陷入僵化。因此,作者对于当前儿童文学出版、阅读等的现状的及时敏锐的捕捉和反应正是这部作品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集中体现。


四、体系的建构:建立儿童文学理论本土话语的自觉

除了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这本书还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价值。通读全书,作者既有理论话语和方法的灵活合理运用,又能结合儿童文学的创作、阅读、出版等发展实际,提出很多真知灼见,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敏锐和一个理论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其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上的建树和高度,而在于其对于我国现阶段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指导,为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域。


当下,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导致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都呈现出契合时代的新特点,因此也需要理论研究的与时俱进,如何结合实际,建立儿童文学研究的本土话语结构和理论体系,重建儿童文学的诗学和史学,是贯穿这本书始终的一条主线。这种跨学科的多维视角的研究正是对这个目标的尝试和努力,因此,这本书在理论架构方面或许会有它的缺陷和不足,但是作者对于本土儿童文学研究的学院派的理性建构的自觉却是让人尊敬的。


他明确认识到“中国儿童文学需要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需要刷新自己的理论构思”,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儿童文学批评的无力和理论研究发展营养不良,“创造性思维的凝固和理论话语的稀缺使得我们基本上找不到适合自己批评的元语言”,也很难实现足够的自我提升以及与主流学术话语的对接。因此,在理论话语方面,他大量援引西方儿童文学理论,但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紧密结合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的实际,针对其创作、出版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试图建立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本土话语和理论体系,这种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其对于推动新的时代语境下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启发。


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能贴近儿童文学的创作,全面地掌握其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学者,他有着一定的学术深度和理论素养;作为一个对少儿出版和阅读有着持续密切关注和积极介入的人,他能紧密地与时代和现实环境相呼应,正是这样,促成了这部理论作品的广度、深度、时代性和针对性。其观照儿童文学发展的系统整体的观念和开阔的视野,把儿童文学发展放到大社会文化环境中去考察,在一个真实的空间中去解读去建构的使命感和情怀是对新的时代语境下儿童文学研究的最好诠释。


[作者简介]陆三强(1963-),男,陕西未来出版社总编辑;白海瑞(1983-),女,陕西未来出版社编辑(西安 710082)。



点击量:4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