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网站:
儿童小说

侯发山[河 南]:家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已经被他硬实实踩出一条路。其实,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都是蓬蓬勃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的,或种植,或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上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反而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拄着䦆头休息了一下。咳,老了,过去哪有途中歇息的?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想到儿子老党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死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就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䦆头换到了右肩。不去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桔红,有的橙黄,虽然比鹌鹑蛋还要小,不到成熟的季节,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您的子女,我们都是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也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畅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衣服都没穿。

老党像吃了根冰棍,心里凉爽极了。他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儿子,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乡长,谁说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乡长,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之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鱼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点点头,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说:“乡长,还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儿子,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抱住了儿子,眼里的泪欢快地流了出来。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两个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好像他们也成了沙棘。


(原载《芒种》2020年第9期,《小说选刊》2020年第12期、《小小说选刊》2020年19期、《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第19期转载,入选江阴市澄江片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试卷)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以快镜头的方式把老党拉入读者视野,粗笔勾勒出他的外貌、神态,甚至心理,却又宕开笔触,转向“有了阳光才能生长”的沙棘,语言承接顺畅、语调轻快。

B. 文中多处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如“别叫爹,我是乡长!”“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语言称呼及其顺序的变换,折射出老党的心理和情感的巨大变化。

C. 小说中,老党在“走了十几里”的自然段中的情感是高兴,因为种的沙棘越来越多;悲观,因为老了;在“老党叹了口气”的自然段中的情感则是积极、乐观、向上。

D. 作者在写儿子向老党介绍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时,虽然运用了说明性的语言,不仅增加了文本知识,更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党的巨大贡献和讴歌老党治沙的现实意义。

2. 小说中以父子对话为叙述方式,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小说以“好像他们也成了沙棘”结尾,意味深长。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C。解析:C选项有两处错误:其一,“唉,老了”,不是“悲观”,是老党感叹实际情况;其二,不全“是积极、乐观、向上”,从“老党叹了口气”“老党的气就消了”等语句中可以看出老党还“生气”,甚至有点“悲伤”。

2.①小说中运用了父子的对话,故事情节因此“摇摆”而“延迟”了情节的发展,体现了小说的艺术张力;②小说从父子“生活的横断面”入手,去折射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尤其凸显了人物的光辉形象和强烈的爱国主义;③“对话”容易吸引读者对小说内容的猜测,儿子留与不留在对话中并没有明确体现,使读者产生阅读下去的冲动。(答题指导:小说叙述方式的艺术效果通常从“摇摆”、“生活的横断面”和阅读期待等方面入手。)

3.①情节结构:小说极力刻画老党希望儿子也来参与种植沙棘治理沙漠,当“老党父子两个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时,情节形成了完美的“闭环”结构,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张力。②人物形象:把“他们”比喻成“沙棘”,塑造了老党父子埋头苦干、不畏辛苦、甘愿奉献、积极脱贫的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③情感依托:老党辛苦种植沙棘治理沙漠的行为令人敬佩,儿子的加入不仅感动了老党,更感动了读者,浓烈的艺术感染力溢出纸背。④主旨倾向:通过对老党父子治沙行为等的描写,深情地赞美了像老党父子这样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及其伟大、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答题指导:结尾首先想到是情节结构的一部分;文中,尤其结尾意在赞扬老党父子,显然要联想到人物形象;把老党父子比喻成沙棘,作者必然倾注情感,必然想表达一定主旨。)



作者简介:

侯发山,当代作家。河南省小小说学会秘书长,巩义市作家协会主席,郑州商学院客座教授。在《北京文学》《小说界》《山花》等一百多家刊物发表小说、散文上千篇,有二百余篇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读者》《特别关注》《意林》等刊物转载。著有小说集十七部,部分作品被译介到海外,有六部作品搬上荧屏,获奖多次。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隋荣)




点击量: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