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网站:
儿童小说

傅 鑫[山 东]:月寄情思,归期到



“今年故乡的月,应是又圆了吧,不知是否跟这里的一样。”陈尽望躺在吱呀的摇椅上,望着高悬的明月,又一次唱起了歌谣:“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在这个静静的深夜,记起了我的故乡……故乡远隔至重洋,旦夕不能相忘,那儿有我高年的苦命娘,盼望著游子还乡.”吱吱呀呀的歌谣还在空中回荡,只见那摇椅上的老人被泪水模糊了不甚清明的双眼,延着沟壑,沾湿了衣襟,浸湿了他的心。老人闭上了双眼,又想起他的故乡,还有那个她……

1946年的中国劫后余生,山河亟待修整。那时陈尽望还是叫陈鸿,地地道道的广东后生仔。三十多岁的陈鸿样貌清秀,读过私塾学识高,十里八乡都叫他陈先生。

为了养家糊口,陈鸿在当地办起了一个小学,既是老师也是校长。

王秋思的小弟也在这所小学上学,一来二去他俩也就认识了。

那个时候的爱情质朴而纯真,朦朦胧胧的爱意拨动着王秋思的心神。

在王秋思眼中,这个男人温柔谦逊,学识品德都是极好的,可是少女的羞涩无法让她把“我喜欢你”直白的说出来,可她也在慢慢的渗透他的生活:不时地送去新鲜的瓜果,一道粉、一块粽也总不会忘记他。慢慢的,陈鸿发现自己的生活少不了一道身影,自己的目光总是追随者她,也发现她也会不时偷偷的瞧一眼后又飞快的移开。

血气方刚的少年在那个黄昏----残阳铺水,水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的黄昏,陈鸿向他心爱的姑娘告白了,晚霞飞上了姑娘的脸庞,只见王秋思轻轻的颔了颔首。

这段年少的爱恋成了他们心底抹不去的朱砂痣。

1949年,对于陈鸿和王秋思来说是一道无法跨越的横沟----陈鸿被撸去了台湾。在海峡的两岸,陈鸿成了异乡的游子,遥遥的思念故乡和他心上的姑娘,王秋思失去了她挚爱的人。

就这样一道长长的海峡,一道本就不该存在的隔阂,就这样生生的剥离了陈鸿和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的联系。

1959年9月26日,在台湾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家家户户橘黄的灯光下映出忙碌的身影。陈鸿走在街道上,只有高挂的圆月投下的影子和他做伴,“今天的月亮真圆,可广东的月不知比他美上多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我的秋思是不是也在思念我。”从那天起,陈鸿将名字改为陈尽望,尽望他的故土,他的姑娘。

日子总还要继续,在陈尽望和好心人的资助下一所孤儿院建成了,流离失所的孩子们有了一方天地的庇护。

他教他们读书,习字,告诉他们“在台湾海峡的对面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故土,是我们永远割舍不了的根”。

时光还是悄悄的从指缝溜走了,陈尽望渐渐两鬓斑白,皱纹满面,他时不时的会想:秋思是不是也老的走不动了,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可他不知道,在大陆的王秋思同自己一样孑然一身,都在等待对方,等待大陆和台湾永远紧密相连的那一刻。

1986年的中秋,七十岁的陈尽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儿子、孙子、曾孙乌压压的围在他的床前,低声啜泣,只听一个苍老的声音说到:“我死后将我火化,不要把我的骨灰埋在这里,这里不是我的故土。等有一天我可以回家了,记得把我我回去,一定要把我带回去。你们也要尽全力寻找你们的根,最起码百年之后有根可归。我要说的就这么多,你们把我推出去,我想再看看月亮。。”就这样,陈尽望走了,尽望故土不可回,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年的月与往年一样,却又不一样。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一岸丢失了他们的亲人不可知,一岸离开了故土不可归,唯有以月寄情思,盼归期,盼统一。



作者简介

山东青岛人,在校学生,喜欢随便写写画画。写的东西比较随性,以后还请多多指教。


(责任编辑:初八)




点击量:1296